恩蓝科技 » 交通 旅游 »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价格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价格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

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

1、模式不同:

传统观光型景区对资源本底传统游览生态系统中的效劳供给商是一种“封闭式的串联组合”方法,它以工业链为主线,以游览社对游览要素信息资本结合为统筹,以游览辅助人资本要素供应为根底,以组团出游商品为首要方法。

现代旅游业敞开了征询方法,搭建了攻略、交际网络渠道。例如:马蜂窝,首要效劳内容为游览攻略、行记;途客网,首要效劳内容为野外游览资讯交际;穷游网,首要效劳内容为海外游览攻略资讯。

2、价值不同:

封闭的传统游览生态系统与游览活动的休闲特质、游览者的差异化需要等中心价值理念存在着必定抵触。可是,在以往线下操控的年代,因为信息壁垒、技能手法缺少以及游客期望值较低,该矛盾抵触并不显着。

第1张-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价格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恩蓝科技

现代旅游景区塑造品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景区转型升级需要深度发掘内在文化的目的地文化,提炼出能够代表景区形象的文化。以此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有品位、有意境的旅游景区,让游客来了还想来。

3、方法不同:

传统游览系统中,游览社商业方法过于单一,游览商品内容重合而致使恶性竞价,然后逐渐演变为零负团费;线路开发可仿制性极强,然后致使公司间相互抄袭,缺少立异;扩大手法限于建立分支机构或托付署理,并逐渐演变为挂靠承揽,然后致使商品质量难以操控。

现代旅游业是一个产业综合性很强的产业,涉及到农、林、渔、牧、加工、服务、商贸、物流等多种产业。在景区大发展的基础上,应以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如何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一是旅游业有着较强的特殊性、广泛的关联性、宏大的系统性,需要通过跨界思维来进行创新。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样,旅游业的创新也能够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创新。要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技术创新,引领全域旅游发展。

产品是消费者是否认可企业的关键所在,宣传推广再好,没有产品支撑,也都是空谈。旅游产品是一个多环节形成的链条,从游客产生需求到进行寻找、预订、到达、游玩、住宿、购物等一系列过程,处处体现着旅游产品与消费者的关系。旅游产品创新必须摆脱单点突破的思维,单点的成功只能是示范引领作用,但难以形成综合效应,要最终形成整体效益的提升,就必须在整体上进行创新。

旅游品牌创新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以山东旅游品牌来说,未来可以围绕着“好客山东”再进行品牌内涵的延伸,不断丰富和强化“好客山东”的内涵。比如,从“好客山东”到“客好山东”和“山东好客”,这个过程中,意味着要主动出击,不能再把“好客山东”当作旅游部门的事情,而应该调动全社会的资源来维护。

随着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越来越深入,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技术创新的契机。以智慧营销为例,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整理、预处理、可视化等技术手段,能够精准发现消费者的新需求,能够找到市场洼地和新业态契机。

二是用协调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一是协调经济不平衡。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发展禀赋和发展阶段,其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都各不相同。发展全域旅游能够有效缓解投资不平衡,让旅游投资和区域经济充分联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旅游投融资体系,让旅游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来实现飞跃发展。同时,国家层面也需要在规划、政策、人才、金融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的全域旅游发展给予支持。二是协调权力不平衡。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协作,但是旅游部门往往是各个部门中最弱势的,虽然有最强烈的发展愿望,可是却没有必要的话语权。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部门协调,有利于通过“旅游+”对行政组织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旅游部门的话语权和统筹权。三是协调文化不平衡。旅游的灵魂是文化,任何旅游形式背后都有着文化内涵,旅游的过程正是对异质文化的认识和体验过程。发展全域旅游,可以将游客从景区引流到全域,让游客与居民有更多互动的机会,让游客与当地风土人情有更多感应的机会。

三是用绿色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强调全产业,绿色理念在全域旅游发展中的贯彻不仅仅体现在旅游业本身的绿色发展,也体现在与旅游业相关的一二三产业的全产业绿色发展。要强调保护与开发的和谐,只谈保护的绿色发展不可持续,只谈开发的绿色发展也不真诚。目前来看,很多人倾向于开发优先,虽然口头上说保护与开发要兼顾,但在行动上难以抵挡利益的诱惑。旅游产业的链条很长,全域旅游的绿色发展不能仅仅是旅游业的绿色发展,那样也无法实现绿色的良性循环。要可持续,就需要在全产业链条上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

四是用开放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提供了全域旅游发展的机遇,这些地区可以借着“一带一路”对资本的吸附力,借助“一带一路”对区域行政壁垒的突破,借助“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成功实现旅游业的全域化发展。

五是用共享理念引领全域旅游发展。首先是旅游发展权利共享。我国很多地区有着较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缺乏旅游投资,缺乏旅游人才,无法在旅游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中趁势而上。如何保障这些地区的旅游发展权利?如何保障这些地区居民的旅游发展权利?全域旅游是一条重要途径。其次是旅游发展成果共享。探索发展社会福利旅游,关注老年、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旅游福利,做好针对性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给予价格优惠。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放旅游消费券或给予各种形式的旅游补贴。再次是促进社区旅游参与和当地居民就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解决旅游用地及资源流转问题,提高当地居民从旅游发展中的受益程度。

发展旅游业的好处

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国家对旅游项用地有哪些优惠政策

国家对旅游项用地有以下优惠政策:

一、积极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

1、有效落实旅游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

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文物安全、节约集约用地原则,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加快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旅游项目,各地应按照项目建设时序,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手续,积极组织实施土地供应。加大旅游扶贫用地保障。

2、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边远海岛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

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对使用荒山、荒地、荒滩及石漠化、边远海岛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对复垦利用垃圾场、废弃矿山等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各地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制定支持政策,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土地权利人自行复垦。

3、依法实行用地分类管理制度

旅游项目中,属于永久性设施建设用地的,依法按建设用地管理;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由景区管理机构和经营主体与土地权利人依法协调种植、养殖、管护与旅游经营关系。

4、多方式供应建设用地

旅游相关建设项目用地中,用途单一且符合法定划拨范围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应;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的,应当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其中影视城、仿古城等人造景观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娱乐康体用地”办理规划手续,土地供应方式、价格、使用年限依法按旅游用地确定。

景区内建设亭、台、栈道、厕所、步道、索道缆车等设施用地,可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其他建设用地”办理规划手续,参照公园用途办理土地供应手续。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

5、加大旅游厕所用地保障力度

要高度重视旅游厕所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文明窗口地位和基本公共服务作用。新建、改建旅游厕所及相关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需使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可在2018年前由旅游厕所建设单位集中申请,按照法定报批程序集中统一办理用地手续,各地专项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粪便处理设施,可以划拨方式供应。支持在其他项目中配套建设旅游厕所,可在供应其他项目建设用地时,将配建要求纳入土地使用条件,土地供应后,由相关权利人依法明确旅游厕所产权关系。

二、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

1、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乡和村庄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前提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建设用地自办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方式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共同举办住宿、餐饮、停车场等旅游接待服务企业。依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管理办法,城镇和乡村居民可以利用自有住宅或者其他条件依法从事旅游经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流转的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农用地、未利用地,从事与旅游相关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支持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农村建设用地布局,建设旅游设施。

2、促进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有序发展

按照“市场导向、科学布局、合理开发、绿色运营”原则,加快制定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新建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用地,应当满足符合相关规划、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完备、建筑材料环保、建筑风格色彩与当地自然人文环境协调等条件。自驾车房车营地项目土地用途按旅馆用地管理,按旅游用地确定供应底价、供应方式和使用年限。

3、支持邮轮、游艇旅游优化发展

新建邮轮、游艇码头用地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的邮轮、游艇码头用地可采取协议方式供应。现有码头增设邮轮、游艇停泊功能的,可保持现有土地权利类型不变;利用现有码头设施用地、房产增设住宿、餐饮、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4、促进文化、研学旅游发展

利用现有文化遗产、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大型农场开展文化、研学旅游活动,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上述机构土地权利人利用现有房产兴办住宿、餐饮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可保持原土地用途、权利类型不变;土地权利人申请办理用地手续的,经批准可以协议方式办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

第2张-传统旅游业与现代旅游业是从那些方面区分的(价格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恩蓝科技

(4)价格部门支持旅游业发展扩展资料

加强旅游业用地服务监管的政策:

1、做好确权登记服务

各地要依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规定,按照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体系要求,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坚持方便企业、方便群众,减少办证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积极做好旅游业发展用地等不动产登记发证工作,依法明晰产权、保护权益,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必要的产权保障和融资条件。

2、建立部门共同监管机制

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用地供应和使用管理应同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及其他相关区域保护发展建设等规划,不符合的,不得批准用地和供地。

新供旅游项目用地,将环保设施建设、建筑材料使用、建筑风格协调等要求纳入土地供应前置条件的,提出条件的政府部门应与土地使用权取得者签订相关建设活动协议书,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要及时总结旅游产业用地利用实践情况,积极开展旅游产业用地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创新。

3、严格旅游业用地供应和利用监管

严格旅游相关农用地、未利用地用途管制,未经依法批准,擅自改为建设用地的,依法追究责任。严禁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区资源及其景区土地。规范土地供应行为,以协议方式供应土地的,出让金不得低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严格旅游项目配套商品住宅管理,因旅游项目配套安排商品住宅要求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不得批准。严格相关旅游设施用地改变用途管理,土地供应合同中应明确约定,整宗或部分改变用途,用于商品住宅等其他经营项目的,应由政府收回,重新依法供应。

政府支持旅游业发现的表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
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作为一种提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但此前作为一种发展的实践,已经客观存在,并在政府支持的力度、涉及的方面上更为直接。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旅游业也没有排斥发挥市场渠道的作用,虽然那时市场化机制的作用和范围是有限的,但它表明市场化手段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由来已久,并不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才出现的;至于到了全行业都在大张旗鼓地贯彻“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时,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实际已由最初的直接投资演变成为十分有限的导向性投入,而外商投资和市场化融资已经占据了主导性地位。因此,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没有拒绝过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这是讨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支持旅游业发展模式所应搞清楚的一个背景。
二、“政府主导型”是对政府支持旅游发展模式的概括:
我国旅游界引入政府主导型的概念,并把它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加以推动时,我国就已经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说明,当时旅游主管部门主要考虑的是发展模式,而不是从国家经济体制上来考虑的。那个时期,全国正在大力宣传云南等省市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旅游的经验,开展以政府推动为龙头的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政府主导型”的理念便很快在全行业得到认同和推广。此后,这一理念在旅游行业上升为一种发展战略和指导思想。因此,不能说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主导型”讲的是一种“型”、一种模式,单独把它割裂出来并论述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我们姑且不论是否断章取义,但的确足以引发歧义和误解。
三、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分工是明确的:
政府主导型作为推动旅游发展的一种模式是有明确内涵的,它一不是排斥市场,二不是政府包办一切,三不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没有分工。因此,政府主导型不等于政府包办一切,也不等于以行政手段、计划方式来配置资源,也得不出逆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而动的结论。
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在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分工,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一般来说,旅游业在发展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形象宣传和市场环境优化等方面,要充分依靠和发挥政府的作用;在旅游投资、产品开发、市场价格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要充分运用和发挥市场的作用。这种分工并不是单纯理论和形式上的,而是表现在旅游业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就以人们普遍关注的旅游投资而论,政府很早就已不是旅游投资的主体,除了一些大型旅游项目的导向性投入外, 99% 以上的资金投入都是通过市场渠道筹措。此外, 90 年代中期以来,全行业就取消了主管部门定价的做法,地市以上旅游部门也陆续与直属企业实现了脱钩,这与民航、铁路、交通等行业相比,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是明显走在前列的。当然,也应该看到,旅游行业中还存在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例如,地方旅游的壁垒、变相的行政干预价格、强行搭售旅游线路、阻碍外地企业进入等,都反映了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但是解决这些问题并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手段,而需要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两种手段并用,否则就要经历一个十分漫长的时间,有可能丧失大好的发展机遇。
四、政府作用与市场经济模式是相适应的 :
世界上搞市场经济的国家有很多,但从来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如何发挥作用、该发挥多大的作用,是与市场经济的模式相一致的。就现在世界各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基本不干预型,政府仅限于影响宏观稳定和市场失灵状态的干预;二是政府干预型,即以行政的干预替代市场的作用;三是市场促进型,即政府积极地参与发展,但主要方式是支持非政府组织(企业、金融、农业社区等)的发展及协作。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看,政府的作用尚未达到第一种类型那样的“无为”,也不属于第二种主导一切的情况,而应该属于或接近第三种类型。采取第三种类型的国家一般是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尚处于不甚发达的程度,市场化水平不是很高,一些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不够。显然,我国旅游业的“政府主导”也不是政府干预型的那种模式,而更接近于市场促进型的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的特征是在资源配置中由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并不是发挥所有的作用,至于是否可以在旅游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这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机制发育的程度。如果单从旅游投资来看,这种主导作用是成立的,而且在所谓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下就已是如此了,但影响旅游发展的远远不仅是投资一个方面。现阶段政府在旅游发展中应发挥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政府的旅游发展战略、整体形象促销、危机应对措施,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缺少的。 例如,埃及卢克索、中国千岛湖、印尼巴厘岛袭击旅游者的惨案,中国曾流行的 SARS疫情,都是危害旅游形象和旅游环境的事件,最终都是由政府出面尽快消除不良影响的;以旅游形象的宣传为例,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也没有完全脱离政府的作用,例如,美国为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克林顿总统曾专题召开了1500人的白宫旅游会议;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特区政府拿出上亿元港币成立了盛事基金,通过举办大型促销活动加快复苏旅游业;在WTO谈判、在双边政府间的谈判中,发达国家更是把旅游服务贸易列为重要议题。
2、由于经济还不发达而需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公共和公益性建设,例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黄金周期间的旅游供应,以及 社会治安、环境卫生、购物环境、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这些大多属于公共产品或公益事务,不仅单靠市场力量无法做到,就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全力去做也有难度。当然, 如果经济和社会发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政府这方面的职能可以有所弱化和减少。
3、由于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完备而由政府出面解决的问题,例如,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旅游运行的地方壁垒、旅游服务的非规范化等,由于旅游产品 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旅游消费是否满意往往受制于较多因素,不仅涉及了旅游六大要素,而且具有地域上的关联性,还包括了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结合。因此,市场手段、市场作用只可解决旅游发展的部分问题,而并不能解决上述方面的绝大多数问题 。这些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到底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旅游业发展,不是一个轻易就能回答的问题,但这是所有试图对由“政府主导”、还是由“市场主导”给出结论的人不能忽视的。
五、政府与市场推动旅游发展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
综上可以看出,我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以后,旅游业发展是否应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不仅是一个发展理论和指导思想的问题,而且更是关乎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给予客观评价的问题。不论是实行“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其表面的意义并不重要,重要是两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旅游业发展的现实更需要哪一种的支持。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个别党政领导认为,由于当地政府难以直接拿出钱来“主导”旅游发展,就觉得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不了,还是交由市场去主导吧。这种看法,不仅是对“政府主导”发展模式的误解,而且把市场作用与政府义务对立了起来,属于思维和认识上的一种简单化,与“既然已经搞市场经济了,就应该由市场主导”的观点一样简单。以政府的作用来取代市场的作用,是错误的;
同样,寄希望于让市场的作用来替代政府应尽的义务,也是不对的。从现实情况看,在基础设施较差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招商引资来解决建设资金的短缺,真正“市场化”的投资商也不可能去冒这个风险,只有在必要的基础设施具备以后,开发商、投资商看到赚钱的成本或风险不是太高了,才有可能进行实质性的投资,这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也不是无条件的。一些欠发达地区旅游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或根本就没有人来投资,问题就出在本该由政府设法解决的问题,政府没有能够去解决它。因此,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希望通过“市场主导”解决一切问题的观点,是经不起旅游发展实践检验的。
发展是硬道理。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到底是应由谁来主导或者谁都不主导,最关键的不是字面上的争论,而是区分清楚哪些应该由政府负责解决,哪些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如果以此作为各方立论的基础,其间的分歧应该不会是很大的,只要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就有利于推动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发展模式可以暂且回避由谁主导的问题。
目前的现实是,一些人质疑“政府主导”的说法,另一些人也不认可“市场主导”的提法,如果从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发挥的作用看,似乎可以考虑只讲“政府促进”、“政府引导”一个方面,对于市场作用可不予提及,以减少不必要争论所引起的思想混乱。至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应承担的责任有何变化,我认为与几年前相比仅仅是量上的变化;但就全国的旅游发展情况而言,政府与市场应该发挥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可适当弱化政府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功能,而经济欠发达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西部地区,则还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并兼顾市场功能。如不充分考虑地区发展的差别,泛泛而谈什么发展模式,不仅无助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反而会对旅游业发展贻害无穷。

结合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谈谈你对中国发展旅游业的认识?

从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国内旅游不仅仅是旅游发展的先导,而且一
直是世界旅游业的主体与基础,无论是从旅游者到客人次数上看,还是从旅游消
费额来看,国内旅游均占90%左右,处于绝对优势。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
国内旅游活动开展得较晚,虽然今天的国内旅游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与影响,
但从总的方面看仍处于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不仅有许多实际问题尚未解决,
而且有许多认识问题远未取得共识。显然,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旅游需求,采取
视而不见、置若罔闻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对国内旅游进行认真的研究与探讨,对
中国旅游业健康的发展,对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说不清的数字

从字面上讲,似乎很清楚:凡国民在本国境内所从事的旅行游览活动均为“
国内旅游”。然而,这只是规定了国内旅游的一个大致范围。很显然,如果要想
研究国内旅游的意义与作用,对其做深入细致地分析,仅仅有这一个界定,那是
远远不够的。
无论是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都是旅游者。为了统计与研究分析的方
便,国际上对旅游者有个比较认同的界定,即作为旅游者:在空间上――必须是
离开自己的长住地一定的距离(有的国家规定100英里),应在正常活动的范围以
外,因此,上下班、上下学、去影剧院、商店者,均不应算是旅游者;在时间上
――必须在外过夜或逗留24小时以上,但又不能无限期的逗留,一般限定在一年
之内;在外出的目的上――一般是以消遣、度假为主要目的,也经常包括公务、
因私探亲等,但不包括谋生、定居、迁徙,以及外交、军事与其他专业人员执行
公务、学生就读等目的。
目前在中国,整个旅游业起步比较晚,虽然国际旅游的统计仍不完善,但已
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国内旅游的统计仍然是个空白。有的地方仅以游览点的门
票作为国内旅游者人数的依据。不分过夜与不过夜,没有逗留夜次数。国内旅游
的消费更是如此。每年虽然有关部门都公布一次国内旅游的旅游者人次数与消费
额,但从未介绍过做出这一估计的依据与方法。因此说,这个数字尽管是仅有的、
官方的,但其实际意义不大。
同样,“国内旅游业”更是个模糊的概念。除了目前规定的专门从事国内旅
游业务的三类旅行社外,似乎尚无专门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系统,甚至也不存在
“定点饭店”、“定点餐馆”。国内旅游业更是难以确定其范围,行业管理也就
无从谈起。诚然,这一切和中国国内旅游的实际情况是分不开的。目前,虽然以
消遣、度假为目的旅游者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很小,尤其是通过旅行社组织做
长途消遣、度假旅游的人数更少。对大多数公众来说,他们消费很低,其活动也
不通过旅行社。
因此,要研究国内旅游,判断它对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影响,
其当务之急是,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统计、分析的需要,尽快
对国内旅游的有关统计体系、口径进行确定,并在一些有典型意义的城市或旅游
地,利用连续抽样调查的办法,取得数据,逐渐建立与完善国内旅游的统计系统。

二、由来已久的偏见

1.“游山玩水”似与“游手好闲”同义。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
有许多文人墨客,遍游祖国山川,留下不朽的佳作,但这一切却与普通百姓无缘。
虽然人人都愿领略大自然秀丽奇特的风光,都想欣赏那璀璨丰富的历床文化遗产
与现代艺术,然而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游山玩水”仍往往被视为不正当的行
动,常不敢堂堂正正而为之;旅游同样是一种消费,但远不如具他消费那么体面。
这种认识虽然随着旅游活动的增加在不断改变,但其影响远未消除,并不时地发
生着作用。
2.国内旅游需求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
平在不断改善,实际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普遍增加,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废止,退体
制度的改革、职工带薪假期的明确,以及城乡各种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更多的
人有了旅游的时间。随着思想的开放,入境旅游者的示范效应,人们的国内旅游
需求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其他原因,这种需求并未受到
应有的重视,甚至遭到压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国内旅游实行“不提倡、
不宣传,不反对”的政策。实际上,这种政策就是不支持搞国内旅游反映在实际
工作中,国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其他国家职能部门)对如何满足国内旅游者
需求的设施建设,缺乏计划和实际指导、支持。时至今日,国内旅游者的出游受
到种种歧视,“花钱买罪受”的局面,被“宰”被“骗”的事,广泛地存在,屡
屡发生。而这种现象的存在,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并未产生多大的压力。
3.难以改变的地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一提到旅游,人们想到的就是接待海外旅游者,为他们提供高级旅游车、安排高
级饭店、优先提供机票与车票,为挣得外汇。而在一些以国内旅游人数颇多、海
外旅游者很少的地方,也往往把主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放到搞国际旅游上,国
内旅游却无人过问。仔细分析一下,其中有市场因素,如搞国际旅游利润大,挣
外汇,好处多,搞国内旅游获利小(其实也未必);有传统观念的作用,如“涉
外重要”、“外事无小事”等外事工作的原则也直接影响着经济活动;也有体制
上的原因,国家最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国际旅游的发展有长远规划、年度计划、
具体指标和日常工作的指导,管理机构齐全,职能明确,而对国内旅游的管理则
是徒有其名,国家旅游局曾一度设置的国内旅游司早被取消,地方旅游部门设国
内旅游处者也为数极少,国家其他部门又不便介入。这事关普通百姓的需求的大
事,却很难摆上应有的位置。
所有这些现象都表明,国内旅游发展的意义尚未被真正的认识。而认识问题
不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的难度更大,国内旅游也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国内旅游发展的困扰

困扰之一是“国内旅游挤国际旅游说”。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
施,大批海外旅游者涌入中国,使中国颇为薄弱的旅游服务业陷入全面的、极度
紧张之中。与此同时,国内旅游业也随之兴起,这在实际上加剧了旅游供给上的
紧张。对国内旅游所实行的“三不政策”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毫无疑
问,为了尽快赚取外汇以促进四建设的进程,中国提出优先发展接待入境旅游者
的国际旅游业的战略是正确的。但是,就国家总体而言,这决不意味着全国各地
都不去发展国内旅游,也不意味着发展国内旅游就一定会妨碍国际旅游的发展。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内外旅游消费者消费水平与兴趣偏好的差异,住
宿、餐饮、长途交通运输工具方面的矛盾片下明显,一些旅游景点(或旅游热点
城市)人满为患的问题突出,也多在节假日和容量小的地方。而许多中国青年人
喜欢上的自然景区或游乐园等场所,并不是海外旅游者的集中地。当然,国际旅
游与国内旅游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有的是可以用价格来调节,重要的是靠宣传
来引导,靠安排适应国内游客的活动,开发新的项目来分流。实践证明,国内许
多新的景点首先接待的是国内旅游者,国内旅游的开展促进了景区的基础设施与
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环境,积累了经营与管理的经验,提高了知名度,
为国际旅游者开辟了新的旅游地。这也正是旅游业发展的常规。
困扰之二是“公费旅游与自费旅游说”。一提到国内旅游,最敏感的问题是
“自费”还是“公费”。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对公费旅游视同“不正之风”,曾三
令五申,严加禁上。但事实上是禁而不止。不少调查表明,各地国内旅游者中。
真正自己花钱者仍为少数。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国民总体经济水平所
决定的。就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大约为340美元,按经验数据来推测,刚
刚达到产生国内旅游需求的时期。大多数人,尤其是靠固定工资生活的国家职工,
还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长途旅游的费用,而且带薪度假时间尚未法律化,因
此,完全的自费旅游变得很困难。二是“公费”的概念含混,界定不清,虽然有
些人外出旅游并非由旅游者自己负担全部费用,但也并非是不合理的,更不能说
是不正之风。例如,奖励旅游与社会旅游,即一些企业利用奖金或福利基金,安
排职工到外地旅游或休养,或作为对工作有贡献、完成任务好的职工的一种奖励,
组织他们去旅游,这应当说是合理的,而且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做,不仅使职工
得到休息,增长见识,提高了素质,同时作为一种社会集团的消费方式,也减少
了市场商品供应的压力。再如。一些富裕起来的农村,组织农民集体旅游,虽然
农民本身不用负担旅游的费用,但集体的积累也属于各个劳动者,这和花国家的
钱不是一回事,亦不宜限制。还有,会议旅游,根据国际旅游统计的通例,是旅
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逐年增加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专门设有招揽、
组织会议旅游的机构,建造了各种会议设施或综合的会议中心。目前,我国每年
各种行政、专业、行业、学术等会议也是相当多的。接待会议已经成为许多饭店
的主要业务与收入来源。这样的游览总比个人专门出去游览方便、经济些,问题
的关键是公私要分开,应当个人负担的不要由公家开支。不合理的旅行开支要靠
财务制度去解决,而不能笼统地反对公费旅游。应当看到,由于国内旅游服务体
系不完善,往往以“公”出面要比以“私”出面办事方使,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人门“假公济私”。如果国内旅行代理业发达,方便合理的专业化的旅游社会性
服务代替了各个单位繁杂的会议组织工作,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人力,财力,合理
利用设施,提高会议效果,同时也有利于控制一些变相的公费旅游,有利于廉政
建设。

四、应当明确的几个问题

国内旅游是公民的一种正当消费形式,国内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国民生
活水平提高的象征。人们的这种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
要不断创造条件,不断满足这种需求,引导这种日益增长的消费,而不应当、也
不能去人为地扼制,为了使我国国内旅游得到健康的发展,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力
量,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统一认识,制订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政策。现在,有这
样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值得认真研究。
1.充分认识发展国内旅游的意义。国内旅游活动的开展,对整个国家来说,
并不象国际旅游那样可以增加国民收入,但它与每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生活中的
其他领域有着密切相关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其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目
前的经济形势下更为明显。首先,回笼货币、减少市场的压力。改革与开放政策
的实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广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而也使储蓄存款成倍的增长。据统计,1978年城乡居民年末储蓄存款余额为218
.6亿元,到1990年增加到7034亿元。这样巨额的储蓄的确对实物商品市场是一种
巨大的压力。而通过引导,使居民的部分储蓄用于旅游消费,可以回笼货币,使
市场压力得以缓解。在市场疲软、消费萎缩时,适当引导人们的旅游消费实不失
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其次,增加就业。国内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吸收一部分人
充实到直接为旅游者服务的行业,而且,它又可以促进、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更多的人尤其是许多非专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对稳定
社会秩序有特殊的作用。第三,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城乡旅游者的流动是双向
的,但从总体上说,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向经济下发达且有物殊吸引力的地区
流动是主流。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其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倚仗其独特的旅
游吸引物。发展国内旅游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以此弥补其他资源的匮乏。而且,
旅游活动是人的流动、人的交往,旅游者又是文化、知识、信息的载体,自然会
促进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这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具有特殊
意义。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旅游收入的乘数效应(亦称增值论),对一个地区
来说,其旅游收入(即外来旅游者的消费)会不断增值,可能会是最初收入的几
倍。所以其经济意义远非旅游接待部门的直接收入,更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门票。
国内旅游的开展,其政治意义也是不可小视的。首先,通过旅游活动,旅游
者对祖国、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的了解,激发其爱国热情,增强其民族意识,
克服盲目崇洋媚外的思想,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引导国内旅
游这种健康有益的消费,有利于移风易俗,提高人民的素质与生活质量。
2.国内旅游的发展要适度,吸引物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
极性。应当看到,国内旅游的发展也是有条件的,除了旅游者本身有需求,经济
上、时间上与身体条件允许外,旅游活动还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
必须考虑交通运输能力、景点的接待能力以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承受能力等客观
条件。从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国内旅游不宜大力提倡,特别不宜大力提倡
远距离的旅游。还应当看到,虽然目前有些国内旅游者消费档次较高,但这毕竟
是少数,绝大多数国内旅游者消费水平仍然很低,文化需求层次也属低水平,因
此,在旅游吸引物与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力戒贪大求洋,
一哄而起,要从国内旅游者特别是大多数当地旅游者的实际需求出发。新的旅游
吸引物的建设思路要宽,特别要考虑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普通公众负担得
起。眼睛不要老盯在建庙、修墓、造游乐园上。从根本上讲,国内旅游活动的不
少内容又带有一定的福利性。修建公园,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等文化娱乐、
休息场所、公用设施等都不是纯商业性的。旅游设施的建设、投资绝非旅游部门
一家的事。在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建设上,应充分发挥国家、地方、部门、集
体与个人的多方面积极性。这样便于筹措资金,合理利用,加快旅游景点的建设,
将社会福利与商业性的设施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加强国内旅游的协调与管理。随着国内旅游者人数增
加,旅游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旅游服务内容逐渐增加,为旅游者服务的社会体
系应尽快建立,不断完善。不仅要根据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水平,建设适合他们
需求的住宿、餐饮、交通、游览、消遣等方面的设施,还要大力加强国内旅行社
的建设,使之真正发挥行业龙头的作用,使国内旅游活动也逐渐标准化、系列化
。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成立专业旅行社,专门从事某些特定市场(如青年、退休
者、教师、艺术家、工人等)的组织接待工作,将通常由机关、企业自己组织的
旅游、会议等业务,改由旅游专业服务公司负责,以便减少成本、节约人力、提
高效率、改进服务。
4.处理好国内旅游的发展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旅游活动是人群的流动。
随着国内旅游的开展,一些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不当造成植被的破坏、环境与水资
源的污染,不仅使旅游景点的吸引力降低,而且破坏了生态平衡。个别游览点(
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活动空间小,文化价值高,游人过于拥挤,不仅游人难
以得到期望的享受,而且很容易使历史遗产遭到破坏,而这种破坏又很难补救。
另外,国内旅游的开展,由于受季节、假日、传统观念以及时尚潮流的影响,旅
游者的流向往往比较集中,从而对一个城市或区域造成压力,使交通拥挤、供应
紧张、物价上涨、社会治安混乱,干扰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生产、生活、社会活动
的正常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地居民对外来游客的不满。因此,一方面
要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加强宣传,介绍旅游的开展对当地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
促进作用,赢得他们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对旅
游者进行疏导分流,减少干扰,并在参观、游览等方面对当地居民给予一定的优
惠照顾。
总之,国内旅游远比国际旅游复杂,它波及范围广,涉及人员多,有纷繁复
杂的经济关系,必须认真对待,采取妥善措施,使之健康的发展。
(作者工作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物资经济研究所)

贵州旅游事业的发展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不足

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应该行使何种职能

例如,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较为有利的位置、获得较多的市场份额,如何实现和保持我国旅游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等等问题,是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系列重大课题。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特点是时空距离的大大缩减,从伦敦到北京也只不过十几个小时的航空距离。旅游业的竞争,就是旅游目的地间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旅游目的地的竞争趋于全球化,且态势日趋激烈。我国旅游业发展初期,采取了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但在旅游产业市场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究竟应居于什么样的地位、该行使何种职能、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起何种作用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值得作深层次的探析。政府对旅游行业的全面管理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90年代中后期进入比较系统和完整的阶段,到目前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展。近20年来,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经历了由开拓者向规制者的演进。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特别是在中国已是WTO成员国的情况下,旅游行业管理手段应该更多地转向间接引导和宏观调控,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应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中国各级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必须从管理旅游经济微观环节中抽身出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把行政管理的职能集中指向宏观调控、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把一些属于企业自治权内的事情交还企业,把一些政府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交由社会管理,真正实现“小政府、大市场”。二、政府在发展旅游业中应该发挥的基本职能在旅游市场竞争全球化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创建一系列制度安排来规范市场、稳定市场和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提供必要公共产品的形式来弥补市场供应的不足,政府不一定要自己来生产某种产品。可见,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不比市场小,而是具体的分工不同。政府的职能不是要去做大事,而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即政府和市场要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得其利、各担其险,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1.制定一系列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推行会引起社会成员对其切身利益关系的考虑,从而引发其意识和行为的改革。当这种考虑和改变形成群众意识时,就可能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政府的政策目的。所以,科学的、经过严密论证的法制化政策过程,可以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宏观调控的规范化运行。政府执行政策具有强制性、直接性、权威性等特点,政府主导推行的过程,也是旅游业方面的政策地位不断提升的过程。旅游业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从长远看,旅游业发展需要一个高水平、全方位的集目标、组织、规划开发、促销等要素于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而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环境。2.制定旅游总体规划。旅游业是由核心旅游业和辅助旅游业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持续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具有权威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必要的规划、规范、指导和调控。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旅游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不仅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更重要的是应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与思路,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旅游业,宏观调控仍是政府管理旅游业的重要职能。3.制定旅游市场法规、条例和规定。对旅游业的规制旨在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这是宏观调控的一种根本手段。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政府旅游部门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开拓者阶段、规制者阶段和协调者阶段。我国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即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业的管理正由直接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4.提供公共性服务,收集和发布旅游信息。目前旅游市场中介服务体系还很不完善。因此,旅游产业的许多公共性服务还需要由政府来承担,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旅游服务的评定与检查、旅游人才的培训与考核等。中国旅游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导致经营者和旅游者的某些非理性甚至非法行为的存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信息系统、强化旅游服务供应商披露真实信息的义务等途径来改善这种情况。5.合理开发与保护当地的旅游资源,走可持续发展旅游的道路。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旅游经济效益、人文效益、环保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各级政府应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要以不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并能对生态环境保护给予资金支持,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满足旅游者日益增加的多样化需求,并能保持对未来旅游者的吸引力,还必须能满足当地居民长期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6.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有效地刺激市场。政府投资旅游市场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而是通过政府资金启动社会投资,从而更有效地调控经济、刺激市场。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利用较强投资促使旅游业超常发展,能迅速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供给能力。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表现为:一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主要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牵头开发旅游线路。二是重大项目的启动者。政府对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可以拉动私人资本的更大投资。三是浓郁氛围的营造者。主要是通过宣传促销活动刺激旅游动机,扩大旅游市场。此外,政府可以组织策划一些影响力巨大的主题活动。如昆明世博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都是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成功范例。三、政府发展旅游业存在的误区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似乎都乐意把旅游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龙头产业。这种政府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定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的。政府力量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无疑十分重要,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建立和完善,政府在旅游业中的职能也应得到恰当的界定。WTO的本质是进一步的市场化。加入WTO后,我国还有很多制度、规则、行为与市场经济不相符,现在要把它们改过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会出现一些误区,阻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1.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宰。沿用计划经济下高度集权的领导模式。有些地方仍存在由长官意志代替企业行为,由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规律,干扰旅游市场对旅游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导致决策失误,旅游供求失衡,造成很大的浪费。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财,即由政府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只盯着政府的口袋,或等或靠或要,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丧失了抢占市场的有利时机;或者超越政府财政实力,大包大揽,误把政府的职能作用理解为政府主干,即由政府投资兴办并直接管理骨干的旅游企业,给予它们各种各样的优惠与保护,造成事实上的垄断经营和不公平竞争,限制了市场经济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政府对旅游企业干预过多、管得过死。一些地方政府对旅游企业管得太死,充当一切具体业务的决策者,其结果是政企不分,旅游企业无法自主发展。政府并不天生是旅游专家。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政府制定的一些政策违背了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没有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反而还阻碍了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并不是万能的,那种什么事情都靠政府解决的观念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阻碍,应从这种错误观念中摆脱出来。3.政府成为部门利益的分享者,把发展旅游业作为自身利益的伸延。从理论上来讲,政府代表着社会整体的利益,它追求的是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但事实上,政府由众多相对独立的部门组成,它们若追求各自的政绩、形象和其他各自相对独立的利益就会出现误区。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旅游业几乎与政府的各个部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一项旨在改善旅游公共利益的政策可能对多数政府部门的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旅游政策的实施与否以及实施效果的大小取决于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利博弈。与政府其他部门相比,旅游局拥有的权力较为有限,由此决定了旅游局缺乏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与驾驭的能力,决定了旅游产业政策难以落实与实施。由于以上误区,使得政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介人饭店、旅行社等竞争性的旅游行业,而对于道路、环境等公共领域却投入不足。总之,无论是旅游产业在市场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是政府主导型战略在推行中出现的误区,都与政府行为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市场缺陷要靠合理的政府干预来弥补,而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更要以合理的政府行为为前提。四、旅游业市场竞争全球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转变旅游行政管理体制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和保持旅游市场的高度自由化,具体体现为职能的转变。政府由现在的对旅游的经营参与、经营指令、经营指导的角色,过渡到产业服务、市场纠偏、信息发布、市场普遍性原则引导的角色。要克服以上误区,科学合理地发挥政府对于旅游业的职能,就应该实现以下转向:1.在行使职能的范围上,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向以宏观调控为主,把握好干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业是一种涉及面极广、关联度极高的综合性产业,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主干”、“政府主财”,也不是“政府主宰”,更不是事无巨细全由政府进行管理。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推动、领导和协调,但政府不能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要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宏观调控,作好引导工作,促使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把握好干预的范围和干预程度。旅游产业现代化要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干预目标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和引导。因此,干预的范围,也就仅仅局限于对经营者的经营、消费者的消费的度内,干预的程度仅仅局限于对市场普遍性原则的纠偏,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策略、不干预行为主体的行为细节、不干预市场主体的行为结果。2.在行使职能的性质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实现由人治行政到法治行政的变革。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管理企业的“长官意志”色彩浓厚,不是政府服务企业,而是企业服从于政府,以致旅游企业在市场面前,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但没有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反而失去了许多市场机会。面对中国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加入WTO对旅游业的冲击,政府部门尤其是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创造一个有利于旅游发展的大环境,服务于旅游业。在职能行使的手段上,应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用法律法规而不是“长官意志”管理规范旅游产业,以避免旅游管理的随意性和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旅游产业在法律法规的规制下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旅游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发展成为超过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的世界第一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持续高速稳定增长的重要战略性、支柱性、综合性产业。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世界旅游业更是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2011年3月3日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发布的《2011-2021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认为,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增长遇到了很多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但旅游业却一直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之一,而且成为推动经济和就业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未来10年里,世界旅游业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每年将达到4.2%,总额为9.2万亿美元,并创造6500万个就业机会。准确把握世界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和主流趋势,对于我国确立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过去60年来,世界旅游业发展一直长盛不衰,期间虽然也有波动,但总体上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推动世界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三个:一是各国经济快速增长及与其相关的国民收入稳步提高,使人们有能力支付价格不菲的旅游旅行费用。比如,目前在欧洲,一个月收入4,000~6,000欧元的中等收入家庭,可非常容易地到亚洲、非洲旅行。每人每次旅行的平均费用大约为2,000欧元,比月收入还低。现在欧美有些家庭每年的出境旅游已成为习惯。二是交通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使长途旅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大缩短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使“地球村”的理念成为现实。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宽体喷气式飞机的发明、家用小汽车的普及和高速铁路的广泛运用。三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人权、民生状况的不断改善,使人们可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用于旅游旅行。以发达国家中每周工时最短、一年带薪假期最长的国家法国为例,从1919年起每周法定劳动时间为48小时,1936年起减为40小时,2000年起实行每周35小时工作制;除了每年法定的节假日,一年带薪假期1936年是两周,1956年增加到3周,1968年4周,1981年起增加到5周。也就是说,法国人每年大约有5个月不用工作。北欧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大同小异。美国人已有1/3的休闲时间,2/3的收入用于休闲,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要生活方式,休闲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经济形态。

厦门旅游业的优缺点

主要问题:旅游资源有待深度挖掘 旅游产业仍未做大做强1.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在2006年,市委、市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中就已明确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但目前全市旅游业增加值仅约占全市GDP的8%。近年来,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扶持力度明显落后于金融业、信息产业等其他行业,与兄弟省市相比我市旅游业发展速度较慢。 2.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力度不够,缺乏特色旅游项目。目前,厦门市正处于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城市向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旅游城市转变,在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和旅游产品组合包装方面,缺乏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与高端游客的需求尚有一定的距离。3.娱乐、消费等旅游相关配套产业发展不足,缺乏面向高端游客的重量级商圈。目前厦门的娱乐消费业略显单一化,主要为传统的酒吧、夜总会、温泉等项目,缺乏面向高端白领的高档购物场所和特色休闲娱乐项目。厦门的商圈尽管很多,但都存在商品低档化、同质化的问题,缺乏真正能够吸引高端游客、体现厦门特色的重量级商圈。4.文化旅游提升不够,一台戏亟待开发。厦门虽然拥有爱乐乐团、小白鹭民间舞团、南音、歌仔戏等人文景观,又有郑成功、林尔嘉、林语堂等名人文化资源,但没有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旅游产品开发中,缺乏像丽江“纳西古乐”、西安“唐宫乐舞”、杭州“宋城千古情”、桂林“印象刘三姐”等能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5.鼓浪屿人文底蕴下降,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近年来随着城市社区功能的退化和高素质人口的流失,鼓浪屿人文底蕴日趋消失,文化、艺术气息逐渐淡化。多年来,鼓浪屿一直处在大量游客来去匆匆的半日游状态。6.乡村游起步晚,挖掘潜力巨大。与梅州、漳平等周边城市相比,厦门目前开发的乡村休闲游总体上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一些乡村旅游项目还是停留在简单的“农家乐”休闲游阶段。7.旅游资源管理机制不合理。厦门的旅游资源分散在各个区域、隶属于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中,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而知名度较高的一些景区又分别隶属于旅游局、园林局、鼓浪屿风景区管委会、同安区政府、路桥集团等。对策建议:在特色旅游、文化旅游、涉台旅游上下工夫 一、统筹规划促进发展,健全完善保障机制调研报告建议厦门要按照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中心城市的定位来重新规划,重点放在世界级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旅游项目的创建上。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为厦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尽快出台有关水、电、税、费、金融服务等优惠政策,扶持旅游企业发展壮大,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使旅游投入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构建旅游大格局。当前可先将市旅游局和鼓浪屿区管委会二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市委、市政府将市属的相关旅游企业整合,成立厦门旅游投资控股集团公司。构建厦门旅游电子信息平台,提升厦门旅游产品推介力度。主要景点定期免费向公众开放,增强居民对旅游项目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二、挖掘资源优势,推进特色旅游1.充分挖掘海上旅游文化资源。利用厦门得天独厚的海洋、沙滩资源,积极倡导和举办厦门—香港帆船拉力赛、环岛海上马拉松独木舟挑战赛、中国俱乐部杯帆船赛、横渡台湾海峡等大型活动,带动各类游艇消费产业聚集;规划和引导海岛生存、休闲渔业、海钓、冲浪、独木舟、空中滑翔、帆伞运动、沙滩排球、游艇娱乐赛事、冒险旅游和体育文化旅游等成为追求个性和时尚的青少年感兴趣的旅游方式,让更多的人参加海上活动,把亲水运动当成休闲度假旅游中的重要部分。2.完善园博苑的娱乐消费配套项目,打造水上嘉年华。建议有关部门规划建设高档的超级休闲购物中心,吸引国外知名大品牌入驻,吸引周边高端游客来此消费。完善主题公园的建设,增加园博苑的娱乐功能,将园博苑培育成为海西新的旅游热点。3.借助五缘湾资源优势打造旅游精品。建议借鉴澳洲情人港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把五缘湾策划打造成中国的情人港;大力开发厦门大型音乐厅和水上运动中心项目;开发两岸系列文化交流活动,进行与台湾文化的对接等。4.挖掘温泉旅游资源,打造海峡西岸温泉游知名品牌。温泉是厦门休闲度假旅游的最大资源之一,建议要及时制定温泉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制定温泉产业地方行业标准,增加温泉旅游文化内涵,突出温泉文化特色,提高温泉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使温泉旅游成为厦门的一个品牌。三、挖掘闽南文化,打造文化旅游一台戏1.突出文化特色,打造鼓浪屿金牌旅游项目。一是打好“音乐牌”,突出鼓浪屿音乐文化(包括钢琴、管风琴)、崖刻文化、领事馆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效应,形成鼓浪屿的旅游特色。二是加强历史名人故居游项目的推介和开发,使之逐渐成为鼓浪屿的名牌景点。2.挖掘闽南文化资源,打造“印象厦门”一台戏。一是可以将“郑成功文化”作为厦门文化旅游的第一品牌来进行推广营销。建议举办一台具有闽台特色的文艺演出,不断更新,并常年演出,邀请知名导演和演员参与创作演出,内容可表现郑成功抗清复台的壮举、表现鼓浪屿东西方交织的历史文化、表现海峡两岸的渊源和交流等,形成类似“印象漓江”等高知名度的文化旅游品牌。二是将南音、高甲戏、布袋木偶和闽南歌等这些闽南印象元素整合起来,精心策划,依托各个区,每年举办一次闽南文化节,成为“一区一品”的主角。3.建设一批闽南文化街项目。建设一批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街,形成有知名度的品牌。如鼓浪屿感情文化街、中山路步行街、乌石埔油画街、环筼筜湖咖啡酒吧特色商业一条街、翔安闽南民俗街、同安竹坝华侨农场休闲农业南洋风情街等。4.丰富和完善一批特色夜间游项目。建议学习法国“红磨坊”的表演和经营方式,打造富有现代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借鉴台湾的夜市旅游经验,规划建设一批夜市旅游项目,形成以“听南音、品小吃、逛夜市、赏乐舞”为主要内容的闽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5.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度假村建设。要尽快促进我市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每区都建设一个4A级的休闲度假旅游景点,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观农家景”的活动方式,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四、抓住机遇,做大做强涉台旅游1.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台游厦门中转项目的开发力度。旅游经厦门中转“小三通”赴台湾本岛旅游,团费可以节约500元至1000元人民币。厦门要利用价格优势,加大对这条航线的宣传推介力度,通过吸引台湾和大陆的游客中转厦门,开拓厦门旅游客源。要力争降低厦金航线的船票价格。 2.争取对台游相关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给予厦门办理对台游的扶持政策。争取早日开通厦门-澎湖包机;争取开放大陆居民部分省市经厦门口岸赴金门、澎湖自由行政策;争取参照边境游做法,对参加在厦门举办的全国性展览或会议的外省代表,允许在厦门就地办理赴金马澎地区的相关证件等。3.争取实行更加开放的特区旅游政策。厦门作为海峡经济区惟一的特区城市,应该积极向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比其他城市更加开放的旅游政策。争取更加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特殊政策、优惠的旅游购物政策,争取开放海洋旅游的相关政策、开放旅游相关产业的政策等。五、培育高端旅游业,加强区域性旅游联动1.大力开发游艇旅游。投资35亿元的厦门香山游艇码头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建议加大宣传力度;开辟海上游艇旅游线路,并开展一些游艇游乐和比赛项目;与海上文化相结合,与海上自然保护区相结合。2.发展会展旅游,培育高端旅游市场。有关部门要推动会展与旅游有机结合,在管理体制、市场营销、客源预测、配套服务、场馆后续利用上,实现利益互补、互动发展。3.大力发展高尔夫球运动,带动厦门高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使高尔夫球运动成为促进入境旅游市场增长主要动力。建议在海沧、同安、翔安偏远的荒山规划建设高尔夫球场;鼓励民营和台港资企业为投资主体;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和积极争取国家级和国际性的高尔夫球赛事落户厦门。4.推动区域性旅游中心建设,构建我市“大旅游圈”。建议进一步实施赣州—厦门红色旅游线路为核心的旅游合作计划等。以厦门为平台,通过联合泉州、漳州、龙岩等市,与武夷山共建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构建覆盖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的2小时旅游圈。

相关文章